2007年4月11日,星期三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十五版:面孔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高院法官下乡“涂泥”炼出真金
本报记者 朱乔夫

  文成县龙川乡季马村的村民早已熟悉了这位个子不高、长得黝黑敦实、戴着一副眼镜的农村指导员。但村民不太清楚的是,一名来自省城的干部,缘何在山间地头与农民拉家常时,总能和当地人打成一片;缘何在村里调解纠纷化解积怨时,总能让大家为他的道理所折服?
  让我们走近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派出的农村指导员张俊斌,看看他有何过人之处。

  新婚别妻,农村“涂泥”
  张俊斌是省级机关第三批农村指导员。在法院的业务庭和综合部门都干过的他,非常符合下派条件。
  不过,得到这次机会的张俊斌却有一丝无法抹开的牵挂。“尽管生在农村、长在农村,对农村有着一种常人很难理解的感情,但舍不得我去农村受苦的妻子的眼泪还是要想办法抹去的。”
  于是,张俊斌施展开“追求妻子时的韧性和审理案件时面对当事人的耐心”,终于让妻子破涕为笑。妻子还打趣说,别人到国外深造是“镀金”,那张俊斌到农村锻炼当然是“涂泥”了。
  去年6月6日,张俊斌背起行囊,告别了新婚不到一个月的妻子,南下偏远的温州文成担任农村指导员。
  记者问张俊斌这10个月来都干了些什么。张俊斌大笑一声,说了6句话:村情民意调研员、政策法规宣传员、矛盾纠纷调解员、富民强村服务员、村务党务监督员、组织建设督导员。
  他说,这就是他担任农村指导员的职责和具体工作,说白了,就是为“三农”服务。
  
  青山绿山,“张导”操心
  “放好联系卡,有事请找我”。张俊斌是个有心人,请教了前任后,他精心策划了自己的“开场白”:制作了300多张便民联系卡,主动公开自己的联系方式,挨家挨户上门发放。
  自然,他所希望的局面也打开了:村民陆续找上门来。
  没多久,张俊斌就办了一件大事。
  季马村有一家建筑材料加工厂,因为采石碎石,也没有什么环保措施,严重污染当地的空气质量。
  “每天上班,办公桌上就有厚厚的一层灰,抹掉了,不到半天,又是厚厚一层。问问村里人,基本上都是这个样子。这是一家典型的高污染企业。”张俊斌说。
  张俊斌看看就心疼。“这个村的自然风光非常好,我本来觉得这个村可以发展一个‘农家乐’,但如果这样的污染企业在,根本不可能。”
  多方了解后,张俊斌知道了,原来,这家企业的一名股东是村里人,每年这名村民能够在企业获得3万元左右的分红。如果企业迁走,他的利益就可能受损。
  既然知道了问题的真正原因,张俊斌认为工作反而好做了。究竟是青山绿水重要呢,还是3万元的个人利益重要?他的观点很明确——不能因几万元的个人私利,而输掉全村百姓的健康和未来。
  村干部们尽管觉得张俊斌的提议很好,但碍于同村的情面,总觉得不好意思开口。经过艰难的努力,排除各种干扰,在张俊斌和村干部做了大量的说服工作后,这家污染企业终于关闭。
  为此,他在村里获了个“张导”的“昵称”——大家觉着张俊斌真有指导员的干劲和魄力。
  这个称号一直保持到现在,如果有人想找张俊斌,说名字未必人人知道,但只要说是找“张导”,那就一切“OK”——有人甚至会用摩托车直接将人带到“张导”的办公室或者住处。
  
  “筹钱外交”,如鱼得水
  当然,对张俊斌来说,既要“青山绿山”,也要“金山银山”——他帮助季马村实现了“要致富,先修路”的愿望。
  季马村的马岙自然村原来是不通路的。按照县里的规划,村里要修建一条路,与外面的公路实现连接,但造路总共需要90万元左右。而现实却是:政府拨款50万,自筹资金的缺口达40万。这笔钱对于一个贫困村来说,无疑是一笔巨款。
  这次,张俊斌开始了“筹钱外交”。
  他与乡党委书记、村支部书记登门拜访了文成县分管交通的副县长,说动他一定要来村里实地考察一下。副县长如约前来,张俊斌大谈修路对季马村发展的巨大作用和存在的资金困难。结果是,副县长现场办公,帮助解决了2万经费。有关部门也根据工程实际,把每公里的拨款再增加了3到4万。
  为此,他还与妻子商量后,慷慨解囊,从个人腰包掏出1000元,支持康庄工程建设。回杭州时,他又全面向单位领导汇报所在村情况,争取到了单位一次性10万元的巨额资助。
  就这样,张俊斌下乡近一年来,心在为民、乐在服务,尽最大的努力帮助当地群众办实事、办好事,满腔热忱地协助当地乡、村干部开展各项为农服务工作。张俊斌告诉记者,他之所以在季马村如鱼得水,在工作中做到各种矛盾不出村,各种纠纷解决在基层,这和他长期关注农村、关心农业、关爱农民以及对法律的无限忠诚是分不开的。
  “金杯、银杯,不如老百姓的口碑;金奖、银奖,不如老百姓的夸奖。”张俊斌说这句话对他启发很大。其实,在当地老百姓看来,张俊斌就是这样一位得到老百姓口碑和夸奖的好干部。